close

This is a imageThis is a image

<誰說法國只有浪漫> 2006/12高寶國際台灣分公司出版, 作者楊翠屏小姐, 斗六市人, 政大外交系畢業, 法國國家文學博士.  旅居法國三十年,現定居里昂,專事寫作, 曾為中國時報開卷報世界書房撰寫法國書評三年.  作品譯有「見証」(法國文學評論, 德華出版社)、「西蒙波娃回憶錄」(志文出版社)、「第二性」(第三卷)(志文出版社), 獲聯合報讀書人1992非文學類最佳書獎, 著作有「看婚姻如何影響女人」(方智出版社)、「活得更快樂」(遠流,1998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優良讀物),《名女作家的背後》(文經閣)等.

一般台灣人對法國的印象總以香水, 名牌, 美食, 葡萄酒, 空中巴士, 子彈列車聞名, 人文藝術發達, 風景優美, 名勝古蹟遍布全國, 是世界上觀光客最多的國家, 歐洲文明的代表與核心.  法國是高科技, 講人權, 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國家.  美麗的外表在一位旅居法國超過三十年的台灣人眼中, 卻潛藏著嚴重失衡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令作者感到憂心, 想藉各項研究數據對法國在家庭, 社會變遷, 教育, 經濟等諸多問題提出深刻剴切的體認與省思. 

全書分為五個部份, 包括家庭, 餐飲, 觀光度假, 社會現象, 學校教育等.  在法國產婦可以要求 “匿名分娩”, 造成一些家庭問題, 這幾年法律逐漸進化, 回應幾個協會請求做出妥協, 例如禁止更改, 偽造出生證明記載的出生地和日期, 若孩子要求生母可選擇透露身分, 但他們也有權不這麼做, 因此孩子將遭受終生被拋棄的遺憾.  選擇匿名分娩的母親也無權干預孩子目前的生活, 即法律不允許生母主動與孩子連絡, 與大多數西方國家背道而馳.

獨生子女成為社會現象, 因為多半的女性大學畢業優先考慮的是工作而不想生第二胎.  有三個孩子就被認為是”人口眾多的家庭”, 從出生到18歲除了有家庭補助外, 可減免所得稅, 搭大眾運輸, 看電影憑卡均可優惠.  巴黎市每年發一張支票供家長運用.  一位心理分析專家認為, 少子化造成父母與孩子過於親密的危險, 孩子長大後較難展翅離巢.  經濟不景氣很多年輕人選擇依賴父母被稱為 “袋鼠的一代”. 法國已廢除義務兵役制, 改採募兵制, 年輕人失業率卻高達25%, 即使如此他們仍不願離鄉背井到國外工作, 遠離朋友一切從零開始, 害怕人遠情疏.  政府最近鼓勵國人往國外發展, 目前在海外多半居留在歐洲, 如果想到異國工作具備適應能力和精通第二外語是變動職場的王牌.

二十五年前餐桌必備酒, 如今年輕人喝酒的人數銳減, 改為喝礦泉水.  社會學家Mermet解釋, 葡萄酒不受年輕人歡迎只是想凸顯與上一代有別, 不再分享屬於傳統, 歷史與文化的心態.  不過18-30歲卻有65%的人抽菸, 可見拒絕喝酒非健康因素考量, 僅僅是區隔年代和文化的象徵.

八成以上的法國人在家午餐, 九成以上在家晚餐.  父母很重視家人一起用餐的溫馨時刻.  很多人在家快速吃午餐 (約15分鐘), 再回工作崗位, 晚餐則較正式, 固定7:30左右吃飯, 包括主菜, 乳酪, 或甜點, 飲料.  18-29歲年輕族群偏愛披薩, 麵條, 多層麵塊 (Lasagne), 等義大利菜, 或牛排, 薯條, 巧克力點心.  40-50歲較講究美食, 不過飲食習慣, 餐桌傳統幾乎很少改變, 傾向保守. 

法國餐館不流行吃到飽, 大飯店也沒有自助餐和下午茶, 百貨公司地下街也沒有琳瑯滿目的食品街.  下午兩點要宴客竟找不到地方用餐, 因為餐廳老闆擔心員工超時違法, 寧可不做生意.  法國人宴客很少上餐廳, 多半在家舉行, 何況法國人荷包不豐, 很少人花得起一人23歐元的中等餐廳外食.  而餐廳的營業稅和廚師, 服務生的薪資高, 造成不少高級餐廳紛紛歇業.

即使法國人語言表達能力差, 不太好客, 服務態度不親切, 甚至傲慢, 但風景優美, 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 每年仍吸引大量觀光客.  德國, 荷蘭, 英國客人喜愛法國海岸, 陽光, 鄉間, 滑雪.  美國和日本客人則喜歡參觀名勝古蹟, 做歷史巡禮.  然而法國人本身很少出國度假, 七成都會留在國內, 選擇陽光普照的地方與家人相聚, 休息.  最愛到蔚藍海岸, 不列顛尼, 其次是大西洋海岸, 北海岸.  法國人是歐洲人中最不愛出遠門的, 寧願在家看書看電影從中憧憬.  他們怕花錢住旅館或用膳, 所以遠行皆是去朋友家或回鄉下老家.  健康, 大自然, 舒適, 孩子的幸福是度假宗旨, 全家人在鄉間草坪曬太陽似乎就很滿足.


法國的衣服, 鞋子, 餐廳課19.6%附加稅, 汽油價格也是美國的三倍, 電話, 電費, 瓦斯都是課19.6%附加稅.  除了所得稅, 薪水階級還要付 “普遍貢獻社會稅” (CSG), “償還設會債物稅”(RDS), “貢獻社會團結稅”等三種, 財產超過74萬歐元還要納財產稅.  法國雖是民主國家, 卻採沒收充公的課稅制度與社會主義國家沒兩樣.  而國家卻花龐大的經費聘雇520萬名公務人員, 141萬名教職員, 都居歐洲之冠.
 
11% 法國人經常服用治療精神的藥, 包括鎮定劑, 安眠藥, 抗憂鬱的藥, 比英國和德國多服三倍的量.  並不是因為他們比較容易緊張, 只是個人主義盛行, 無法忍受心靈痛苦, 一有痛就去找醫生, 形成對藥物的依賴. 

政府實施縮短工時, 一週工作35小時, 為了降低失業率, 但最大收害者卻是高階主管或職員, 老闆不補人力反而必須補足手下的工作量, 因此抱怨薪水沒漲但工時加長.  法國縮短工時的結果造成企業在國際競爭力的衰退, 遠低於美國和日本.  右派政府自2004/12開始宣佈彈性的法令, 受薪者可以和雇主談判延長工時增加薪水來因應.

法國很多來自非洲的移民後裔, 包括馬利, 塞內加爾, 薩依, 喀麥隆, 象牙海岸, 莫里斯島, 剛果等, 約有40萬非洲黑人, 一半過著一夫多妻制, 教育程度低, 無法管教子女, 形成犯罪和社會問題.

法國學制小學念五年, 一星期上四天課, 國中是四年制, 一學年分三學期, 三年級必修第二外語(西文或德文).  高中念三年, 高二分組, 文組, 社會, 經濟, 理組技術組.  高中畢業後可依在校成績, 老師評語提出申請大學系所.  大學分兩年制的初級文憑(DEUG), 第二級文憑包括學士(三年), 碩士(四年), 第三級博士班第一年文憑(DEA或DESS) 及博士 (八年).  法國大學學費很低一年約155歐元, 但是大一大二留級人數比升級還多, 一學年只能留級一次, 否則須轉系.  法國是個 “文憑至上” 的國家, 崇尚 “菁英政策” 的教育制度出了差錯, 形成輕視勞力工作, 職業技能訓練不足, 高等教育與企業脫節, 大學生光理論, 失業率高漲, 年輕人對前途憂心忡忡.  只有高等學院(Grandes Ecoles)的學生不必憂愁找不到工作.  不過勢必要參加競爭激烈的入學考, 最著名的是巴黎綜合工科學校(L’Ecole Polytechnique), 巴黎師範學院(ENS), 國立行政學校(ENA), 及商業學校(HEC). 

作者分析法國政府干涉社會經濟活動, 可從龐大公務員大數目創世界紀錄見端倪, 1/3年輕人就業願望是當公務員, 一週35小時工時對就業是一種束縛, 助長了反抗經濟全球化及拒絕延長退休年齡.  社會瀰漫的口號是 “平等”, “互助”, 寧願補助失業者而不鼓勵卑微的工作,   2000/06 國家統計23%失業原因是他們要求的薪水低於法定的最低薪資, 而廢除是爆炸性議題, 如果修改法令可創造50萬個工作機會.

一切與教育當局的菁英政策有關, 它形成法國文化的根源, 國家政治領導人皆是高等學院出身的.  在法國想當流動商販賣三明治都要經過11道程序申請, 對台灣人來說真是不可思議.   左派策略是課高稅賦, 迫使企業和富人資金流向海外, 或將工廠外移, 剝奪了中產階級的工作機會.  右派採取權宜措施, 卻無法大幅改革, 加上工會運用龐大勢力阻撓改革, 因此法國處於故步自封, 與現實脫節的狀態, 明知這種社會型態無法永遠持續, 卻拒絕社會現代化的改革, 是作者指出的最大弊病與矛盾.

一個站在巴黎鐵塔下的台灣人,用犀利的眼光, 嚴格的批判點出法國現今社會失衡之處, 果然是旅居32年累積的深刻觀察所得, 是觀光客見不到的法國真面目, 可謂一針見血鞭毛入理, 令人佩服文人直言不諱的勇氣, 豪氣干雲, 令人激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楊翠屏 誰說法國只有浪漫
    全站熱搜

    W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