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
展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地址: 臺北市10461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886 2 2595 7656
展期: 2012/02/18 - 2012/05/13 週一休館 9:30-17:30 週六-20:30
地點: 二樓2A~2B
門票: 30元
(我的家庭 1931)
(1931年在上海與家人合影)
陳澄波行過江南美展,展期即將結束,於5/3親臨北美館欣賞,下午2:30有免費專人導覽。展場規模盛大,展品高達四百多件,包含各博物館及私人典藏,可說是相當值得觀賞的畫展。
(小弟弟 1931)
(祖母像 1930 )
(勤讀 1928)
(蘇州)
共分五個展區,動線規畫相當清楚,不過現場燈光略暗,(1)戰爭前後江南都會風景 (2)從透視平視至俯瞰環視 (3)從學苑素描至寫意裸女 (4)生活紀錄畫像與全家福 (5)東方風情下的山河湖海。
(自畫像 1930)
(戰災商務印書館正面 1933)
(上海郊外)
(蘇州運河 1933)
自己很喜歡他濃重的色彩,凸顯畫家穩重與個性的強烈色彩,有高更和梵谷的影子。擅長風景畫,無論江南、東京、台灣景色都以細膩豐富觀察角度融入畫中,表達畫家對地域和風土人情的特殊情感,畫風流暢寫意,氣韻風雅迷人。有一整間展出103幅在東京美術學校習畫時的學院派裸女素描淡彩畫,以及後來任教上海畫的模特兒,人像不側重表情,掌握肌肉線條明暗光影,將力與美表達地淋漓盡致。令人遺憾52歲死於二二八事變,否則以他的天賦與認真的作畫態度,絕對有更偉大的貢獻與成就。
(東京美術學校 1926 )
(新樓 1943)
(日本橋 1926)
(上野美術館 1928)
陳澄波(1895-1947)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畫家,也是台灣近代美術發展先驅。陳澄波從台灣、日本、中國等地的旅居經驗中,累積了豐富的藝術創作體悟與能量。特別是1929年自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研究科畢業後,到達上海藝術專科學校、昌明藝術專科學校任教,開啟融合中國古風、尋求東方精神新體現的藝術探索,在陳澄波的繪畫歷程中,上海時期是其畫風變化的重要轉捩點,非常值得觀覽研究。
(清流 1929)
(普陀山海水浴場 1930)
(五里湖 1931)
(西湖泛舟 1928)
(大湖別墅 1929)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大力協助這個展覽的進行,主要展品為陳澄波於上海任教時期的創作,內容包括人物、裸女、風景、友人所贈墨寶及相關文件資料,其中有多件首次公開的作品。此展另將輔以陳澄波留學日本時期及1930年代返台後若干作品,如本館典藏之「夏日街景」、「蘇州」及「新樓」等也將一同展出,期以學術性的角度,深入探討陳澄波在中國江南地區活動的藝術概貌,並藉此探索陳澄波創作發展的重要特色與畫風變化歷程。
(裸女倚椅之姿 1925)
(裸女沉思 1930)
(淡彩速寫 1931)
(淡彩速寫 1932)
(二)艷陽下的陳澄波
展館: 台灣創價學會HTTP://WWW.TWSGI.ORG.TW/ACENTER.PHP?LEVEL1_ID=13
地址:11143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 電話: (02)2888-1777
展場: 至善藝文中心 (故宮對面)
展期: 2012/03/28-06/16
參觀時間: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每週一休館)
免費參觀
(沉思 膠彩 絹 1926 )
(百合花 膠彩 紙本 )
(枇杷樹 膠彩絹 1924)
(嘉義街中心 1934)
(溫陵媽祖廟 1927)
(嘉義街景 1934)
本展以「土地之愛」和「人文之愛」為兩大主題,介紹陳先生波瀾萬丈的一生及生涯目標。作品涵蓋油畫、水彩、膠彩、及文物約200件。 陳先生堅忍不拔的精神為開創個人獨特畫風持續不斷全心傾注創作,造就豐碩的藝術貢獻。「人文之愛區」收集生前珍藏的畫具、親筆書信、藝術書籍、美術名信片等令人緬懷的物品。 自作品中可感受與良師邂逅,做為藝術家自我堅持的信念,對社會的連結和畫友間的情誼,與家人間的凝聚力等,可隨作品與文物了解陳先生藝術精髓和心繫家鄉台灣的情懷。
(北回歸線地標 1924)
(岡-淡水中學 1936)
(淡水風景 1935)
(古廟 1938)
(獵食 1933)
陳澄波生平簡表 ~ 油彩的化身—陳澄波(1895--1947)
1895年 2月2日出生於嘉義。
1917年 國語學校師範科畢業。
1924年 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今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前身)
1927年 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又入研究所專攻西畫二年。
1929年 赴上海擔任新華、昌明藝專西畫科教授兼系主任、任上海藝苑繪畫研究所教授。 上海市舉辦紀念訓政全國美術展覽會,任審查委員並被推選為「當代十二畫家代表」。
1932年 參加上海決瀾社。
1933年 由上海返回台灣。
1934年 創辦台陽美術協會。
1946年 任台灣第一屆美術展覽會審查員。
1947年 3月25日因二二八事件遇難逝世。
(自畫像 1928)
(玉山積雪 1947)
(水源地 1915 水彩)
(畫家畫具)
台灣割讓給日本的1895年,陳澄波誕生於嘉義。幼年父母相繼逝世,飽嘗生離死別,在祖母撫養下,直到十三歲才進嘉義第一公所學校(今崇文國小)。1913年考進「總督府國語學校」(今台北師院),1917年畢業返母校任教,翌年與張捷女士結婚。
(東京美術學校圖書師範科畢業證書 1927)
(陳澄波生前往來信函)
因為熱愛美術,他棄教從畫,決定做專業畫家,1924年考進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三年級,他以一幅「嘉義郊外」入選第七回「帝國美術展」,這是台灣人第一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翌年的「夏日街景」又入選第八回。這對台灣美術風氣的帶動,無疑是最大的激勵。
(測候所 1914 水彩)
(夏日街景 榮獲東京帝國美術獎 -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此後,陳澄波以奮起之姿,不斷締造個人藝術生命的奇蹟,躍居文化界領導人的地位。1929年任教上海新華藝專、昌明藝專、藝苑繪畫研究所,更是創作顛峰期。
(陳澄波 玉照)
(陳澄波遺書 1947)
1933年陳澄波自上海返台致力於美術運動,1946年當選嘉義市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陳澄波以其通曉北京話,具有大陸經驗,與陳復志、潘木枝等十二名代表前往水上機場協商,不料只回來三人,其餘全遭拘捕,用粗鐵線捆綁,押赴嘉義火車站前,槍斃示眾。一代畫家,在時代的悲劇下捐軀,也為苦難的台灣史留下淒慄畫面。
(北美館 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