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 1_nEO_IMG.jpg  

作者有感於地理環境變異快速驚人,隱藏於這些地景背後的舊日情懷卻格外強烈鮮明,循昔日的足跡撰成「記憶地誌」。那些刻在羊皮紙上的絮語,早已不容抹去,逝去的青春隱約從霧色中穿透。摸索青澀的年少時光,是徜徉在陽光下追逐文學的身影,是迷失在音樂中的靈魂。有懵懂純真的嬉鬧,有意氣風發的孤傲,有璀璨飄逸的文采,有豐盛溢滿的幻想,還有狂妄純愛的情懷。

A 7_nEO_IMG.jpg  

(1979年 總統府前合影)

踩著作者的步伐,不難尋回五年級生共同的情感印記,細膩的文字和驚人的記憶帶領讀者重回四十年前的老台北,沉溺在屬於每個人私密美好的青春領域。特別是我們這群同世代,令作者既愛又恨穿著綠衣黑裙的女高中生,彷彿寫的正是那些年輕時的故事。突然對自視甚高的建中男生又有說不盡的愛恨情仇,敏感神經再度被挑起,彷彿湖心吹來無限盪樣的春愁。

HJ03_nEO_IMG.jpg    

《尋路青春》作者楊照,天下遠見2012/03/26初版,全書300頁,共分五輯包括:(一) 少年回憶(二) 迷路的音樂(三) 我的文青路(四) 青春是最大的奢侈(五) 城市行走與鄉野漫遊。比對作者15年前1996/07/01出版的《迷路的詩》,描寫高中生涯確實厚實了人文層次與純熟的寫作技巧,花繁葉茂,令人驚艷不已。

A 9_nEO_IMG.jpg  
(1981年暑假  花蓮鯉魚潭合影)

A 5_nEO_IMG.jpg  

(碧潭)

作者父母親皆為花蓮人,遠道來台北市打拼,在晴光市場開女性華麗的服飾店,最常見的客人是天母一帶美軍挽著酒吧女上門。住在熱鬧繁華的商業區使他對台北城市生活留下嫵媚精采的記憶。不過最令他難忘溫暖的第一片湖卻不在台北,遠在花蓮的鯉魚潭。升小六的暑假,在鯉魚潭學會划船,寫如何掌握平衡恣意在搖晃的水波規律漾動。自此沉迷於與湖水接觸的深邃力量,返回台北鍾情於碧潭的獨木舟。「人生中有一段時期,我以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一個安靜的下午,接近黃昏的時刻,半躺在小小的木船上,手裡拿著一本詩集,或一本帶著詩意的書。」突然陷入那段自己對鯉魚潭美好的回憶,是升大三暑假「樸毅社」南北大會串,與隊上社員男女雙雙在澄澈如鏡的湖水留下串串的笑語,真切感受作者詩樣年華與鯉魚潭明媚動人的風光。

    HJ04_nEO_IMG.jpg  

一次,作者划離了方向,只見夜色罩滿湖面,夜已降臨,愈划愈怕,「靜靜的黑影動了起來,在我眼前在我身後悄悄地變換了輪廓。先是變得尖銳尖利,像是惡魔乍然伸出的掌爪,繼而在我還來不及驚叫出聲前,又倏忽變得厚實柔軟,撲下來將我包圍住。我不再是湖上的划船少年,卻化成了湖的一部分,被山與影同時懷抱著,因而感受到空前的溫暖,空前的安全。」奇特的湖上經驗,更奇特的是回台北在重慶南路書店,隨手翻到英國詩人華滋華斯的詩集。發現鯉魚潭所經歷的,卻進到一百多年前遙遠英國詩人的詩裡!人生幾乎無法在湖水山色與詩行外,還能創造出更強烈的幸福。這種意識流寫法呈現的神祕絢爛,超越了楊照過去的範疇,令人心醉神迷。

A 3_nEO_IMG.jpg  
(中華商場)

書中能引起共鳴的尚有「國際學舍」,位在今天大安森林公園內,後面是一大片低矮眷村,跨過信義路對面是招牌高大醒目的「小美冰淇淋」,勾起了當時幻想和其他小情侶一樣,雙雙對著綺麗夢幻的冰淇淋聖代發呆的愛情憧憬。體育館裡不打球,卻長年舉辦書展,而且展的是市面賣的中文書,和「國際」扯不上關係。在這聚集了大量書商攤位,想起自己高中三年每到週末也常泡在這兒,如同作者貪婪地東翻西翻,翻到了更多密語暗碼,翻出了之後幾十年與文字書籍分不開的生命主題,這種微妙的感覺是台北五年級生共同的記憶。

HJ02_nEO_IMG.jpg  

精彩的還有描述小學二年級參加班上音樂團隊踏上學小提琴的要命之路,不知是難在小提琴須完全憑音感還是作者沒音樂細胞,上提琴課成了最大夢靨。每天需花大把時間練琴背譜,還不時遭老師處罰修理,有時用弓打肩膀,有時出重手抽打。「我不能說我覺得害怕恐懼和厭惡,必須去揣摩老師認為樂曲可以表達的感覺,還要用琴聲表達出來。老師堅持音樂中要聽到我的感覺,沒有感情的音樂是老師最痛恨最沒辦法接受的。每個星期二,我提著琴盒在路口等待越過民權東路,心中總有深刻的絕望湧上來,如果有地獄,那麼地獄的入口就像雷老師家門口那個樣子吧!」「雷老師打人的表情跟別的老師不一樣,他不生氣,我幾乎沒看過他真正生氣,他的表情明明白白是傷心。」

A 8_nEO_IMG.jpg  

(1978/12/12 賀春雪生日 新公園合影)

經常抓不到音,感覺自己迷失在音樂中,在音樂的領域裡,彷彿是個胡闖亂撞的路癡!不過六年的提琴啟蒙,奠定了日後深入音樂殿堂的基礎。記得自己讀過楊照的前書《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書中盡是描繪女兒生具音樂天才與細胞,念專業音樂班,主修鋼琴副修提琴。這是否歸功於當年音樂的魔力?雖然童年留下恐怖的陰影,如今卻加倍回收了。

A 4_nEO_IMG.jpg  

(西門町)

他的生活重心在台北西區,一塊是重慶南路書店街,一塊是西門町電影街。高中時,每日下午放學和死黨沿重慶南路北行,過了總統府之後,就是豐藏堆積永遠逛不完的書架的那種絕望邊緣的誘惑與興奮。西門町在看電影之前或之後,如果沒有穿梭在熱鬧的商店街面,就不像在西門町看電影了,最高有一天連趕四場的紀錄!

A 2_nEO_IMG.jpg  

(重慶南路書街)

國三時,晴光市場被劃歸為「違章建築」,因為坐落於公園預定地而被拆除,從雙城街搬到民生社區,開始了新的台北活動地圖。進入建中,回想起來竟完全沒進過學校的圖書館。要看新書會去重慶南路,沒錢買,就去行天宮圖書館借。行天宮圖書館在敦化北路的巷子裡,開闊寬敞的閱覽室還有冷氣。很難想像,如果當時沒有閱讀數量龐大的雜書,人生道路也許有不同選擇,也未必有今天的楊照。

A 10_nEO_IMG.jpg  
(1979/12 攝於文館前長廊)

越過行天宮圖書館繼續前行,就是「皇冠出版社」的總部,當時不敢進去,經常徘徊在外仰望。皇冠的隔壁是《三三集刊》,當時朱天文是成員之一,提起剛開始做文學夢,投了一篇《廊風》虛構早逝少女矯情浮濫、文字濃烈的小說。朱天文還認真正式地回給他一封鼓勵的信,信中有一句:「青春是最大的奢侈」,算是對他堆砌文辭與感情的溫厚評語,令他記憶深刻!

A12_nEO_IMG.jpg  

(建中 紅樓)

A 6_nEO_IMG.jpg  

高中時逃避平庸無聊的方法,竟是下午四點二十分左右,北一女聽起來刺耳的下課號角聲響,磨磨蹭蹭晃到貴陽街口,等北一女放學的人潮大量湧出,自虐地讓自己混在大群綠衣黑裙間,感受更強烈的尷尬與窘迫。真的不是為了去跟女生搭訕,只是在那青澀歲月希望留下天不怕地不怕,不會如此平庸無聊的記憶而已。還曾經在書店中佯裝偷書賊,故意引誘店員搜書包。本以為搜不到,店員會道歉並賠上書當獻禮,沒想到事與願違,不僅書包內的手錶被重重敲在水泥地上摔破錶面,差點挨一頓毒打,這些後果不是單純少年能臆測的,是驚愕慘痛的教訓。

HJ01_nEO_IMG.jpg  

故事高潮是高中懷春時期,戀上救國團台北市團部負責《北市青年》編排校對工作的女辦事員M。這是一本開放給全市高中學生投稿的刊物,因為M具有天生容易親近少年學生的氣質,尤其容易讓愛好文學、嘗試創作的彆扭孤僻少年覺得安心。半年多來他經常從團部辦公室後門鑽進去找M聊天,想寫詩送給夢中情人,甚至忌妒她生命中確確實實最重要最有地位,M的丈夫,青玉般的情感始終隱藏在悸動的少年心中羞於表達。直到M決定赴美進修前夕,偕同一位成功中學也暗戀M的男生,南下嘉義拜訪M老家。不在團部辦公室裡,卸下救國團文藝大姊姊的身分,M變得真實,太真實了,以為是在夢中相遇。參觀過她少女時代的舊居,這也是唯一和M的過去,和她的記憶相交接,成了進入她生命唯一的機會。無奈告別後襲來的是更痛苦不堪的掙扎!

A 11_nEO_IMG.jpg  
(1980年 G教室前合影)

許多記憶與地點是分不開的,走過這些地點,寫下愛的故事,拼湊出一張完整的「青春記憶地誌」,蘊含那個世代成長共同的情感印記,繽紛斑斕如蛻變的蝴蝶,盡情揮灑出生命極致的熱力與光芒,踩著年少輕狂的步履,竟忘了人到中年!


 楊照 2_nEO_IMG.jpg    
    

•作者~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新新聞》週報總主筆,News98電臺「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臺「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及「93巷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02_nEO_IMG.jpg

(尋路青春)

著有:
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集──《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
文學文化評論集──《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

 
建中青年:由建中青年社主編的半年刊,以文學與文化專題為主要內容取向。原為強制購買(包含在學生活動費裡),但在133期時開始自由認購。1972年10月10日創刊,早期為班聯會主編月報形式,今日已成隨校慶發行的刊物。


註:1.彩色繪圖非書中插圖
  2.《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精采介紹,詳見前文連結  http://blog.moc.gov.tw/redirect.do?id=167127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楊照 尋路青春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WS 的頭像
    WWS

    薇薇的文學沙龍

    W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